诗歌翻译中应该怎样把握文化意象?
《诗歌翻译中应该怎样把握文化意象?》由派斯翻译于2017/02/17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点击量:
在对诗歌进行对外翻译的时候,翻译人员就是一个审美的主体,诗人或者诗歌作品就是审美的对象。翻译人员在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应该对作者以及作品中的思想和意境进行体会,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换个角度去看待世界,从而产生一种关联度更高的关系,将诗人和读者之间联系起来。在我国诗歌的翻译过程中,意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意象是中国诗歌意境的一个重要载体,是诗人情感寄托和诗歌灵魂的所在。意境是中国诗歌创作追求的一个境界,是诗歌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今天,派斯翻译服务公司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四个翻译中应该怎样把握文化意向。
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就是要对原作的形和神进行准确的传递,意境的传递就能够实现诗歌翻译过程中形神兼备的目的。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意象体现出来的,诗歌本身也是一种很具有表现力的文学形式,在诗歌中,有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丰富的情感,有复杂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意境,是对文化的一种真实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汇有着特殊的含义,诗歌中的词汇有着源语文化中的特定含义,例如在我国的古诗中,很多意象词汇已经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南浦”被赋予了某种离别的情境,“梅”代表一种孤傲的形象,“菊”代表一种宁静淡薄的文化。这些词语在汉语中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联想和情趣则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而这些词汇又是诗歌意境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想实现诗歌意境的准确无误传递,就需要对这些词汇进行重点翻译,才能做到文化的对等传递。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诗歌中的一些对于我国读者而言,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障碍。比如雪莱的《西风颂》中,他所说的西风代表的是一种和煦与温暖,但是在我国的文化意识中,西风一般是寒冷的,能够给人带来和煦与温暖的是东风,东风被赋予了春天、温暖、向上的含,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词语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
诗歌中的各种立体的物体形象,给人带来一种立体感,诗人在诗歌中借助意象和意象的载体共同勾勒出诗歌的意境,丧失意境和情景的完美结合,诗歌就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一般来讲,英美国家的诗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会用更加理性的思维进行诗歌创作,是一种逻辑展现,语言比较简单。但是我国的诗歌,尤其是古代的诗歌,更讲究对词句的考究,尤其是对词语所体现出的意境的考究,对意境进行深入的分析,使得一个意象的含义得到了很深的拓展,往往还不止一个含义,一个意象可能有多重含义。比如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就是一种意境的体现,在英语中,语言的含义相对比较单纯一些,而在汉语中,一个汉字可能有多个读音,不同的读音所表达的意境是不同的,这个“见”字在这里念作“xian”,与“现”同音,表示的就是“突然出现的南山”,将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很好地展示出来。再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中的几个意象之间的联系并不大,比如“孤帆”“远影”“碧空”等,没有任何关联,但是这些意象背后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使用,就给读者带来更多联想的空间。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些意象应该是译者翻译的重点,只有对意象及其文化内涵进行良好的把握,才能对诗歌进行准确的翻译。
《诗歌翻译中应该怎样把握文化意象?》由派斯翻译于2017/02/17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